13567103331

NEWS

資訊動態
資訊動態

當前位置:首頁  >資訊動態 > 行業新聞

地震有哪些成因類型

  • 作者:admin
  • 發布時間:2021年09月20日
  • 點擊:1013次

根據地露的形成原因,可把地震分為構造地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誘發地震等。

 

(一)構造地震 (tectonic earthquake)

由構造運動所引起的地震稱構造地震。這種地震約占地震總數的 90%,世界上絕大多數地震,特別是震級較大的地震均屬此類。其特點是活動性頻繁、延續時間較長、影響范圍最廣、破壞性最大。因此,構造地震是地震研究的主要對象。

關于構造地震的成因,目前比較流行的是斷層成因的彈性回跳說。該理論認為構造地震的發生是由于斷層錯動所引起的巖石的突然彈性反跳??梢砸詮椥凿撈冃螢槔?,當彈性鋼片兩端受力后發生彈性變形,積累彈性應變能量,當鋼片彎曲變形到達極限時,便會突然斷開,并且兩側的鋼片分別向彎曲變形的反方向迅速彈回,在彈回的過程中釋放原來所積累的能量并產生彈性波。與此類似,地殼或巖石圈也是具有彈性的剛大量應變能,當應力逐步增加到超過巖石的強度極限時,巖石就會突然發生斷裂或使地殼 體物質,在構造運動所產生的構造應力的作用下,也會產生彈性應變,積累大量應變能,當應力逐步增加到超過巖石的強度極限時,巖石就會突然發生斷裂或使地殼中原來已存在的斷裂再次突然錯動,斷裂兩側的巖石以彈性反跳的形式恢復變形,同時釋放大量的應變能產生地震。地震成因的彈性回就說是 1910 年由美國學者里德H.F.Read提出的,該假說不僅已經在實驗室中得到證實,并且符合野外的地震形變測酷果,因而得到普遍公認。但有人認為該理論只能解釋淺源地震,不能解釋中、深源地,,因為那里的巖石處于高溫高壓下,塑性較強,不可能發生斷裂和彈性回跳。20世紀0年代巖石圈板塊構造學說提出后,使中、深源地震的成因問題獲得了比較合理的解釋。

 

(二)火山地震(volcanic earthquake)

 

由火山活動所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鹕交顒訒r,由于巖漿及其揮發分物質向上運移,沖破附近圍巖而發生地震。這類地震有時發生在火山噴發的前夕,可作為火山活動的預兆;有時則直接與噴出過程相伴隨。通常,火山地震的強度不大,震源較淺,影響范圍較小。這類地震為數不多,約占地震總數的7%,主要見于現代火山分布地區。

 

(三)陷落地震(depression earthquake)

 

易溶巖石被地下水溶蝕后所形成的地下空洞,經過不斷擴大,上覆巖石突然陷落所引起的地震稱為陷落地震。這類地震震源極淺,影響范圍很小,只占地震總數的3%,地震能源主要來自重力作用,主要見于石灰巖及其他易溶巖石(石膏、石鹽等)廣泛分布的地區。此外,山崩、滑坡及礦洞塌陷也可產生類似的地震。

 

(四)誘發地震

 

由于某種人為因素的激發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稱誘發地震。其中較常見的是水庫地震和隊工爆破地震等。水庫地震是因水庫蓄水而引起的地震。因為水庫蓄水后,厚層水體的靜玉力作用改變了地下巖石的應力狀態,加上水庫里的水沿巖石裂隙、孔隙和空洞滲透到巖石中,起著潤滑劑的作用,從而導致巖層滑動或斷裂引起地震。由地下核爆炸也可以誘發出一系列的地震活動。一般認為,爆炸誘發地震是由于爆炸時產生的短暫巨大壓力脈沖的影響,使原有的斷層發生滑動而造成地震。


性欧美成人午夜小电影